那一夜,我去了波栗打開開⋯⋯

Posted by ChiaYu on 2020-06-06 20:28:55
那一夜,我去了波栗打開開
——「開放式關係新手村」活動心得 / Chris


在開始這次的心得書寫之前或許我該先提為什麼會對 POLY 相關資訊有興趣,約莫一年前,我與交往四年的伴侶分手,分手前一年多我和他一起住在離大學有段距離的套房,那是一種和一位非家人的人共享前所未有的高度親密感和穩定關係的感受,雖說在同居之前有設想過若關係生變該如何等等的假想,不過在當下我情感上想和他同住,另外,當時的我似乎也不由得假定這段感情不會有任何變化否則很傷害另一半的感情何況愛一個人怎麼可能沒辦法包容他的其他事情呢。

然而這種執著、沒想過彼此界線似乎帶來些許矛盾、認知失調。一年多的性冷感;在共同生活或經營感情方面好似都覺得避免爭執、衝突所以不把話說開,最後導致該溝通的事都放在彼此心裡,讓我和他的距離越離越遠;在此同時又遇見了一位(代稱)A讓體會到真實陪伴、願意慢下時間互相傾聽的人,那是至此少有過的感受,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和當時伴侶開口,直接和他分手好像又覺得虧待他,不分手卻繼續和A互動則折磨我自己,即便和前男友最後還是因其他的是分手了但我仍時常想起且深深後悔錯過的他。

分手後不斷思考這段感情從哪裡起了變化,又為何發展至現在的樣貌。性方面的無法一起經歷難道伴侶關係就無法繼續發展了嗎 ? 關係當中一些的彼此不相容的矛盾需要溝通,但要怎麼溝通、又要怎麼真的有效溝通 ? 當在關係中我遇到了一個對我而言很適合的對象時我該如何面對 ? 這些疑問讓我對原本單偶制伴侶關係產生疑惑,普遍朋友的意見和我自己的認知好像都無法較解釋當時的感受和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至從這些事發生後我發覺身旁許多朋友也有類似經驗,但多半都是相似的解答,就是分手或忍耐,但分手後繼續新戀情又要重複類似的經驗,直到我開始學習和了解開放式關係,再回想到自己的經驗開放式關係也可以是當時的另一種選擇。

也就再了解和學習的過程發現到非典型一對一關係中其實有許多細節可以探討的,除了自己翻閱書籍外,參加了波栗打開開的活動也讓我對非典型關係的瞭解更多元,就我參加過的這場座談會為例。

大概將聽到的內容分為幾個部分,首先是解釋今天所談的非典型關係是什麼跟平常大家對於穩定一對一關係的想像的差別在哪裡,相較於一生一世、一夫一妻與子代方能構成圓滿人生的概念,當中,性和慾望又只能以隱蔽的、否定的方式出現在國家肯認的一對一穩定關係(婚姻)中以特定形式發生,而非典型關係則則認為每個慾望和感受都很真實,無論是性慾、親密感或忌妒等等,但若要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慾望和感受,除了去追求這些自己想要的愉悅外,就必須在乎關係中的每個主體的感受並且讓他們了解情況、取得共識。

另外也談到非典型關係為什麼不是普遍直觀價值觀中的不道德行為,因為我們所想像的不道德的出軌有一些要素其中的一樣是秘密性或說欺瞞原先伴侶使其感受背叛的悖德感;相反的這天談的非一對一關係則是知情同意下才做的行為,間接證成了出軌與非典型關係對伴侶的感受和程度上道德的差異。

第二個部分提到若符合多數人的價值觀的關係則有許多劇本可以依循又為何要開放呢,但正如人的多元性,每個人想在關係中追求的目的也有所不同,每種追求的目標之於當事人都是有不同層面的意義,也許是喜歡不同對象身上的某種特質、關係中的彈性、對象的新鮮感或性的刺激等等,每一種追求都是當事人的自我實現,自我實現對於人的影響之大不必贅述;反之我們若想以改變認知、行為<導引>當事人作出普遍接受的價值觀的情感關係豈不是否認他的自我實現也顯現出原先框架的侷限性。

提出了這些不同以往的新作法後,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接著這段便分享了有些人做過這些方式來落實他想實踐的目標,關係的緊密程度有主要和次要的選擇,在形式上可以是串珠式、輻射式等等,當然這僅是有些人試著描繪過自己關係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在,撇開前述的固守對關係的想像後,自己想追求或願意成為的關係目標是什麼。

接著再以一種分享經驗的說法談到這段歷程中可能會遇到的狀況和感受,講者稍微把這些階段分為更多的細節進行討論,有些是必要條件如知情同意、共識等,當中像如何使伴侶知情同意且達到共識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維持了一定的關係後如何溫柔與盡量不傷害另一半的打破這個平衡,要產生協商的共識也通常不是一兩次的溝通便能達到的,不管是開放的界線、規則和自己為何定規則背後的感受和情緒都需要更細緻的琢磨;另外就談到衝突與再協商,由於打破這個新平衡後,勢必帶來不同程度的改變,而如何發掘這改變後面彼此在意的想法、情緒是什麼,接著能否在當中共構出關係繼續前進的動力。活動的最後則邀請了三位實踐者聊聊自己實踐的心得,從為何想要進入非典型關係到經歷過和現在的感情狀態如何。

而我在參與了這次活動後思考了關於非典型關係幾個不同層面的議題,從社工系上學習觀察人的需求切入,是一種當事人對理想狀態的差距或更簡言之即是他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渴望,而每個人對親密感、伴侶責任、性與激情有不同程度的追求或稱需求,當中的不同元素也會隨時間而有所消長,然而一對一關係甚至是婚姻與對婚姻的想像則直接籠統地把上述所有的一切含括在一對一這兩個人的身上,許多人甚至是相較消極和否認的態度探索感情中不同元素的各種需求與消長帶來的影響。

而我便相當好奇人順應著自己的需求、落實自己的需求而為會造成什麼影響呢,畢竟滿足需求是人類的本能,首先,會形容若順著需求而為則表示目前許多情況並未順著需求而為,即假設一個狀態便與現今現實有所差別,差別也會帶來改變,可能是破壞了什麼樹立了什麼。

撇除掉爭論不休的歷史與道德面向的文化認同論戰如一夫一妻、一陰一陽才是唯一正確或反之有人說一夫多妻或母系社會也是另一套合理的價值體系等等,這段落單論對於現今而言順應需求造成的破壞和建立,破壞的部分大致能以秩序與穩定性的解構概括,當代所設立對親密關係的預設即是一對一關係且線性發展出愛情、婚姻與有子代家庭,甚至透過國家對婚姻制度的設立來維護這份預設,透過人民對親密關係想像的認同和政府以法律反型塑這個認同的交互作用下,一對一關係已然成為穩定且能應用於多數情況的制度了,包含婚姻關係中替彼此的在醫療、財產等等的最終決定權與結束關係後的分配請求權或孩子如何在這套秩序中學習,如此一來建立了關係秩序的共同感與穩定性,這同時常常也是人類生活中追求的目的。若我們欲更改這個秩序、預設即可能帶來紊亂,且未必能重構出新秩序,也會帶來不安與擔憂,因此過去對關係的選擇經常是忽略需求,選擇維持一套安穩的模板、秩序以跟隨。

反之若順應需求而為又建立了什麼,這可能分為數個面向觀察,首先是誠實地看待自己的需求,不否定性、單一伴侶外他人的情感等等,能夠程度上更自在的生活和掌握個體的自主權。第二點是了解到個體差異與多元價值,無論是否是一對一關係,透過承認彼此的地位相較平等地核對感覺、反覆協商,建立比較適合自己的情感關係,而非一致的劇本壟斷了關係的話語權,使得有些人被排除或不合身的進入典型關係之中。第三點順著平等地位溝通、重視相對人的情緒感覺達到親密關係民主化,而我理解的親密關係民主化是指相比於民主的是威權或極權,意義上是由一小部分的人控制了某個領域的唯一話語權和掌握了最高權力,將這個意義套用在親密關係中也就是將過去關係由單一的想像轉變為去中心化、沒有唯一標準的關係;親密關係由婚姻、家庭等社會性意義轉變為貼近個人、自主性意義的活動。

上述之所以描述順應本能滿足需求會破壞和建立什麼事物並非認為必須有什麼破舊立新如黑格爾辯證法式的絕對精神,而是想觀察若再了解了破壞與建立舊規則的影響後社會是否有足夠的可能性包容典型規則以外的人,讓更多人能更自在的滿足自己的需求。

因此,其實一對一與非一對一關係並非一種對抗性的思想,不是保守與革新的對抗,而是生活型態的選擇,在一夫一妻的一對一關係下很快的就能定義自己所處的位子和所需的行為,相反的同時親密關係也有很多種可能性是需要好好深入的琢磨方能使感情維持的。而我們當今所處的時空下,也就是自由民主的政治觀、價值觀下的世界,這些關係的可能性應該都需要被存在且不受壓抑的發展,至於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則需要更多人了解與探索這個議題。

最後想再回頭提到自己的生命經驗,在經過與前任分手和了解這些知識後,我也嘗試著以不排斥非一對一關係的想法與別人互動,也成為了感覺對另一方而言算是次要關係的腳色,有愉快的事也有爭吵和衝突,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我逐漸試著去感覺什麼是適合自己的親密關係。
站內有0則留言